科大抑郁症专科-抑郁症的表现症状? 抑郁症的最佳治疗法? 抑郁症早期症状

网站地图
  • 太原治疗抑郁症哪家好
  • 太原治疗抑郁症哪家好
当前位置:科大抑郁症专科 > 抑郁症调理 > 抑郁症易累易倦?允许自己 “偶尔躺平” 科学调理

抑郁症易累易倦?允许自己 “偶尔躺平” 科学调理

来源:科大抑郁症专科 日期:2025-09-09 09:02:04

  “明明没做什么体力活,却从早到晚觉得身体沉重,连起床、洗漱都要攒足力气;想像以前一样打扫房间、做饭,没做几分钟就浑身乏力,只能瘫坐在沙发上;甚至连刷手机、看剧都觉得‘费神’,眼睛盯着屏幕,脑子却一片空白,只想闭上眼睛‘放空’……”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,“易累易倦” 是比 “情绪低落” 更磨人的困扰。他们常常因 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高效生活” 而自责,强迫自己 “硬撑”,结果却陷入 “越撑越累、越累越自责” 的恶性循环。从心理学与生理学视角来看,抑郁症的疲惫不是 “懒”,而是神经递质失衡、心理能量耗竭的生理反应,此时 “偶尔躺平” 不是 “放弃”,而是科学调理的必要步骤,能帮助身体与心理逐渐恢复能量,为康复打下基础。​

  一、抑郁症的 “累”:不是 “懒”,是身心发出的 “求救信号”​

  很多人将抑郁症患者的疲惫归咎于 “意志力薄弱、懒惰”,却不知这种累是 “身心双重耗竭” 的结果 ——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导致生理能量供应不足,长期负面情绪消耗心理资源,二者叠加让患者陷入 “持续疲惫” 的状态,与 “懒” 有本质区别。​

  1.生理层面:神经递质失衡,身体能量 “供应不足”​

 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,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递质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)存在失衡,这些递质不仅负责调节情绪,还参与身体能量代谢与疲劳感知。血清素不足会降低身体对疲劳的耐受度,让患者 “稍微活动就觉得累”;多巴胺缺乏会减少 “愉悦感与动力”,让患者连 “完成简单任务” 都觉得 “费力”;去甲肾上腺素失衡会影响交感神经功能,导致身体代谢减慢,即使休息也难以恢复精力。比如,正常人散步半小时后会觉得 “放松、有活力”,抑郁症患者却可能感到 “浑身酸痛、疲惫不堪”,这不是 “体力差”,而是神经递质失衡导致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能量,就像 “手机电池老化,充再多电也很快耗尽”。​

  2.心理层面:负面情绪内耗,心理能量 “提前透支”​

  抑郁症患者的疲惫不仅是 “身体累”,更是 “心理累”—— 长期的情绪低落、自我否定、焦虑担忧,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,让他们处于 “心理透支” 状态。比如,患者会反复陷入 “自我批判”:“别人都能正常工作生活,只有我不行”“我就是家人的负担”,这些负面想法像 “无形的重担”,压得他们喘不过气;他们还会因 “担心病情” 而焦虑:“我会不会一直这样”“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”,这种焦虑会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,让他们连 “专注做一件小事” 都觉得 “心力交瘁”。这种心理内耗带来的疲惫,比身体劳累更难缓解,即使身体休息,心理也在 “持续工作”,自然难以恢复精力。​

  3.行为层面:“过度硬撑” 加剧疲惫,形成恶性循环​

  很多抑郁症患者因 “怕被嘲笑懒”“怕给别人添麻烦”,选择 “硬撑”—— 强迫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工作、做家务、社交,结果却因 “身体与心理无法承受” 而加剧疲惫,形成 “硬撑→更累→自责→更想硬撑” 的恶性循环。比如,患者强迫自己上班,却在工作中频繁走神、效率低下,下班后累得瘫倒在地,进而自责 “我连这点事都做不好”;强迫自己参加社交活动,却在过程中感到 “格格不入、身心俱疲”,回家后陷入更深的情绪低落。这种 “过度消耗” 会让身体与心理的 “能量储备” 进一步减少,疲惫感越来越强烈,甚至可能诱发更严重的抑郁症状。​

  二、“偶尔躺平” 的科学意义:不是 “放弃治疗”,是 “自我修复” 的必要步骤​

  很多患者与家属将 “躺平” 视为 “消极逃避、放弃康复”,却不知在抑郁症的疲惫期,“偶尔躺平” 是符合身心规律的 “自我修复”—— 给身体留出恢复能量的时间,给心理卸下 “必须硬撑” 的负担,为后续的康复打下基础,其科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。​

  1.给身体 “充电”:减少能量消耗,促进神经递质平衡​

  “躺平” 的核心是 “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”—— 让身体从 “过度运转” 状态切换到 “休息修复” 状态,为神经递质的平衡与能量储备创造条件。比如,患者可以允许自己 “早上多睡一会儿”,不用强迫自己 “按时起床”;可以允许自己 “一天不做家务”,不用因 “房间乱” 而自责;可以允许自己 “不参加没必要的社交”,不用因 “拒绝他人” 而愧疚。这种 “低消耗” 的状态能让身体的 “能量消耗” 降到最低,大脑有更多资源去调节神经递质水平,身体也能逐渐积累能量,让疲惫感慢慢缓解,就像 “手机进入‘省电模式’,才能慢慢充进电”。​

  2.给心理 “减压”:卸下 “硬撑” 的负担,减少自我否定​

  “躺平” 还能帮助患者卸下 “必须硬撑” 的心理负担,减少自我否定带来的内耗。当患者允许自己 “偶尔不完美、偶尔休息”,会逐渐意识到 “疲惫不是我的错,是疾病的正常表现”,进而减少 “我没用”“我很懒” 的自我批判。比如,患者允许自己 “今天只完成一件小事(如洗个澡、吃顿饭)”,会发现 “即使做得少,也值得肯定”,而不是因 “没完成更多事” 而自责;允许自己 “情绪低落时哭一会儿”,会发现 “释放情绪后,心里轻松多了”,而不是因 “情绪失控” 而愧疚。这种 “自我接纳” 能减少心理内耗,让心理能量逐渐恢复,为后续的情绪调节与行为改变做好准备。​

  3.为康复 “蓄力”:避免 “过度消耗”,降低复发风险​

  抑郁症的康复是 “长期过程”,需要 “循序渐进”,而 “偶尔躺平” 能帮助患者避免 “过度消耗”,降低病情复发的风险。如果在疲惫期强行 “硬撑”,可能会因 “身心俱疲” 导致病情加重,甚至出现 “抑郁复发”;而 “适当休息” 能让患者保持 “适度的能量储备”,更有精力参与后续的治疗(如心理治疗、药物治疗),也更能坚持 “循序渐进的行为激活”(如从 “每天散步 10 分钟” 开始,逐渐增加活动量)。比如,患者在 “躺平” 休息一段时间后,会发现 “自己有精力尝试做一顿简单的饭”,进而慢慢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,这种 “稳步恢复” 比 “强行加速” 更有利于长期康复。​

  三、科学 “躺平”+ 调理:3 个方法,让 “休息” 更高效​

  “偶尔躺平” 不是 “无节制地放纵”,而是 “有规律、有配合的科学休息”,结合以下 3 个方法,能让 “休息” 更高效,帮助患者更快恢复精力,走向康复。​

  1.设定 “适度躺平” 的边界,避免 “过度放纵”​

  “躺平” 需要 “适度”,避免从 “过度硬撑” 走向 “过度放纵”(如昼夜颠倒、完全不活动),否则会进一步打乱身心节奏。患者可以设定 “躺平” 的边界:比如,规定 “每天可以多睡 1-2 小时,但尽量在中午前起床”,避免昼夜颠倒;规定 “可以不做家务,但要保证‘基本生活自理’(如按时吃饭、简单洗漱)”,避免完全脱离正常生活;规定 “可以不社交,但要和家人保持‘简单互动’(如一起吃顿饭、聊 10 分钟天)”,避免过度自我封闭。这种 “有边界的躺平” 能在 “休息” 与 “正常生活” 之间找到平衡,既减少能量消耗,又不让身体与心理完全 “停滞”,为后续恢复做好过渡。​

  2.结合 “低强度活动”,激活身体能量​

  在 “躺平” 的同时,患者可以尝试 “低强度活动”,帮助身体逐渐激活能量,避免 “长期不动” 导致的 “肌肉无力、情绪低落”。适合的低强度活动包括:“缓慢散步”—— 每天在室内或小区里走 10-15 分钟,不用追求速度,以 “不感到累” 为原则;“简单拉伸”—— 躺在床上或坐在沙发上,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拉伸(如伸展手臂、活动脚踝),帮助放松肌肉;“正念呼吸”—— 每天花 5 分钟,闭上眼睛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,感受空气进出身体的感觉,帮助平静情绪、减少焦虑。这些活动的强度很低,不会消耗过多能量,反而能促进血液循环,激活身体的 “能量代谢”,让患者在休息中逐渐恢复活力。​

  3.配合 “心理自我关怀”,强化自我接纳​

  “躺平” 期间,患者可以通过 “心理自我关怀” 强化自我接纳,减少心理内耗。具体做法包括:“自我对话”—— 当出现自我否定时,用温和的语气对自己说 “我现在很累,需要休息,这很正常”“即使做得少,我也在努力康复,值得肯定”;“记录小进步”—— 每天记录 “一件自己做到的小事”(如 “今天按时吃了三顿饭”“今天散步了 10 分钟”“今天没对自己说太难听的话”),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,也值得记录,通过这种方式逐渐积累 “自我认可”;“享受微小快乐”—— 在躺平时,做一些 “低消耗、能带来微小快乐的事”(如听一首喜欢的轻音乐、看一张可爱的图片、闻一闻喜欢的香味),帮助激活 “愉悦感”,缓解情绪低落。这种 “心理自我关怀” 能让患者在休息中感受到 “被自己善待”,逐渐建立 “康复的信心”。​

  抑郁症的易累易倦不是 “懒”,“偶尔躺平” 也不是 “放弃”,而是对自己身体与心理的 “温柔善待”。在康复的道路上,不必强迫自己 “时刻坚强、事事完美”,允许自己偶尔休息、偶尔脆弱,才能为身心留出 “修复的空间”,逐渐积累能量,走向康复。记住,康复是一场 “马拉松”,不是 “百米冲刺”,偶尔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休息,不是落后,而是为了更稳、更远地向前走。愿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能学会 “科学躺平”,在自我关怀中慢慢恢复,重新拥抱有活力的生活。

提示:文章内容仅供网友参考,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,有问题直接咨询客服。文章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

科大首页| 科大简介| 治疗设备| 新闻动态| 媒体报道| 抑郁症病因| 抑郁症预防| 抑郁症常识| 抑郁症诊断| 网站地图